达州著名起名大师谢咏谈,达州起名字的由来和历史 达州取名字的地方谢咏,达州著名起名大师谢咏老师分析达州起名字的由来和历史,谢咏老师是达州著名易经起名大师, 一生致力于易经和姓名文化的研究运用,是新时代最具实力的易经命理和姓名文化学家,擅长于易经风水布局,黄道吉日挑选,周易人生策划等;尤其是在姓名领域,采取命理之核心五行喜用神结合易经起名,勘称姓名学的精髓和正统,对人生具有重要的提升和帮扶作用! 谢咏老师从小受到传统文化耳染目睹的熏陶,因此而爱上神秘玄学文化,初中时代就开始受到长辈的言传身教学习,而后又耗巨资师承百家,博采众长,融会贯通,最终形成自己独有的易经文化风格; 谢咏老师创作的《谢咏起名案例详解》系列,《四柱喜用神实例详解》系列、《谢咏八字实例详批》系列,以及谢咏老师《易经与运气》《易经与风水》《命理与健康》《明星命理探索》系列等大量易经风水和八字命理方面著作,不仅仅给易经文化爱好者提供了非常大帮助,更是对发展和弘扬传统易经传统文化起到了完善作用~ (1)谢咏老师谈:根据八字起名有什么好处 五行在中华文化传统中属于一个重要的理论,在自然中,人的命运也可以被归类为五行中的一种,分别为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命。五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承,五行属性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,因此,取名时要根据孩子的五行属性来选择名字,这样对孩子比较具有好处和优势,比如五行取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孩子的疾病和意外发生。 相反,如果没有按八字五行给孩子起名字,那么前面所说一系列影响就没有了,相反用错五行或则喜用神,还会往相反的方向带偏,比如对健康,运势,学习造成坏的影响,所以在宝宝出生之后,谢咏老师觉得如果再结合宝宝五行八字给宝宝起个好名字,针对宝宝命格修残补缺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;但是该如何才能够给宝宝起个好名字呢?下面谢咏老师来聊一聊如何根据八字五行喜用神起名字这个问题! 印 官 日 劫 壬 庚 乙 甲 辰 戌 巳 申(男) 五行木:从你整个命格来看,一共有两个木,阴阳五行以天干为外,以地支为内,这俩个木都在天干虚浮无根,所以他自身的本命元神为弱的,是无根之木! 五行火,这个命格只有一个火,一个火的存在就好比是一个人一样,孤单而又力量势单力薄,所以火的力量是弱的! 五行土,在整个命格也有两个土,但是这两个土是在地支,为根基深厚,又得月令旺气,所以他命格的五行土,是比较旺的! 五行金,在整个命格也有两个,并且一个在天干,一个在地支,内外互相呼应,力量为中和左右! 五行水,他在整个命格也只有一个水,也相当于是势单力薄,所以也是能量弱的一种五行! 从他的整个命格来看,五行土最旺,其次是金,因为五行土还会生金!而剩余的五行“水木火”都是力量比较弱的,而最关键的是代表他自身的五行“木”也比较弱,所以首先就不需要考虑增强他本命元神木的力量,而水可以液滋生木,所以水对他也有好处! 五行火,虽然也是偏弱的,但是火偏弱不会伤害他本人,因为火如果旺起来就会把他原本并不太多的木给燃烧了,所以这个命格只需要加强水木两种五行的力量,而火,可以置之不理!那么在姓名方面,也是以五行木为主,同时辅以水来生。 八字中五行之气以中和为好,但八字的中和是极少有的,大部分八字是非强即弱,更有五行缺失偏枯之命。所以,就有了扶弱、抑强之说,意思是说弱者就去帮扶它,强者就去抑制它,使命局达至中和,这些帮扶或抑制日主的五行就是八字的喜用神。 五行讲究的是相生相克的原理,正想世间万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,有能够促进其发展的,同样也有阻碍其发展的,五行中就存在喜用神和忌用神两种,喜用神能使孩子的运势跟上一层楼,当然不好的忌用神则会起到雪上加霜的作用,这里说到的五行相生相克。 (2)谢咏老师谈:达州起名字的由来历史 达州,这个名字源于其地处四通八达的交通要冲。在历史长河中,达州曾先后隶属于不同的政权和行政区划,夏商时期,达州分别属于梁州和雍州,春秋战国时则归入巴国。秦灭巴蜀后,于公元前314年在故賨国地设置了宕渠县,隶属于巴郡。东汉时期,宕渠县被析分为宣汉县和汉昌县,这两个新设立的县治所都在今天的通川区。 三国时宕渠郡被撤销,最终在西晋重新调整归属,建安二十三年,宕渠郡成立,管辖宕渠、宣汉、汉昌三县,隶属于益州。然而,在三国蜀章武二年,宕渠郡被撤销,其管辖的三县转而隶属于益州巴西郡。尽管在延熙年间宕渠郡曾短暂复置,但最终还是在西晋泰始二年被撤销。此后,宕渠、宣汉、汉昌三县再次隶属于梁州巴西郡。 太康元年,宣汉县并入宕渠县,而元康元年则再次复置宕渠郡,并恢复了宣汉和汉昌两县。在成汉时期,汉昌县更名为汉兴县。南朝宋时期,宕渠县改隶梁州南宕渠郡,并在元嘉十六年改隶益州。同时,巴渠郡成立,新管辖的宣汉、始兴、东关、巴渠、始安、晋兴、下蒲七县均隶属于梁州。南朝齐时期,南宕渠郡再次还隶梁州。 进入唐代以后,唐武德元年(618年),通川郡又恢复为通州,宕渠郡则改回为渠州。三年后,又设置了通州总管府。到了七年,通州又升格为通州都督府。然而,在贞观五年(631年),通州都督府被废除,只保留了通州的建制。天宝元年(742年),通州再次被改为通川郡,但在乾元元年(758年),又恢复了通州的名称。 五代时期,前蜀时期曾从渠州中析置出邻州,但在后蜀时期,邻州又被废除并重新并入渠州。 进入明朝,洪武九年(1376年)通川县被并入达州,降达州为县,名为达县,并隶属于重庆府。到了正德九年(1514年),达县又被恢复为达州,并改隶夔州府,此时领有东乡和太平两县。清雍正六年(1728年),达州被提升为直隶州,隶属于川东道(治所位于今重庆市)。 嘉庆七年(1802年),达州再次升格为绥定府,并领有达、东乡、新宁三县,同时太平县也被升为太平直隶厅,仍隶川东道。到了十八年,大竹县和渠县也被划归绥定府管辖。道光二年(1822年),太平厅再次降为县,仍隶属于绥定府。十五年后,城口厅也改隶绥定府,此时绥定府共辖有达、东乡、新宁、大竹、渠、太平及城口厅。 1935年,随着川政的统一,四川省设立了第十行政督察区,其治所位于今大竹县竹阳街道,该区域管辖了渠、大竹、邻水、广安、垫江、梁山、长寿等7县。同时,还设立了第十五行政督察区,其治所位于今通川区,涵盖达、宣汉、开江、万源、通江、南江、巴中7县。 到了1946年,平昌设治局成立,而在1948年,该设治局又更名为平昌县,并划归第十五行政督察区,随着时间推移,1950年1月,川北行署区达县分区和川东行署区大竹分区相继成立,其治所分别位于今通川区和今大竹县竹阳街道。到了3月,这些分区又改为了专区。其中,达县专区负责管辖达、宣汉、开江、万源、通江、南江、巴中、平昌8县,而大竹专区则管辖渠、大竹、邻水、广安、垫江、梁山、长寿7县。 1952年9月,四川省得以恢复,达县专区和大竹专区均划归四川省管辖。到了1953年3月,大竹专区被撤销,其下辖的大竹、渠、邻水3县被划归达县专区,使得达县专区共辖有11个县,随后,在1968年2月,专区更名为地区。而在1976年2月,又从达县地区析置出县级达县市。到了1979年10月,万源县也被析置为县级白沙工农区。 到了1993年7月,达县地区再次更名为达川地区,同时巴中、通江、南江、平昌4县被划归新设立的巴中地区,邻水县则划归广安市,此外,万源县和白沙工农区合并为县级万源市,而达县市则更名为达川市,至此,达川地区共辖有达川、万源2市以及达、宣汉、开江、大竹、渠5县。 1999年6月,达川地区被撤销,设立了达州市,同时,达川市也被撤并,置入了达州市通川区。 到了2013年6月,达县又被撤销,置入了达州市达川区。 如今,达州市下辖通川、达川两区和宣汉、开江、渠、大竹四县,并代管县级万源市。